致肠细胞病变人孤儿病毒感染

致肠细胞病变人孤儿病毒感染

概述:20世纪50年代初在应用组织培养分离肠道病毒过程中,从健康人肠道内分离出一些毒株,对实验动物无致病性,仅在组织培养中产生细胞病变,称为致肠细胞病变人孤儿病毒(enterocytopathic human orphan virus, ECHO virus)简称埃可病毒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
    1.传染源  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者是主要传染源,轻型患者比典型患者更多见。在儿童中,病毒分离率尤高。但在某些血清型中,则年长儿(5~14岁)及成人的分离率较高。如埃可4、6、9、30型病毒在年长儿中分离率为40%~60%,在成人中为22%~34%。
    2.传播途径  主要通过粪-口途径传播,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,在家庭或单位造成流行,亦有游泳池水污染引起暴发流行的报道。
    3.人群易感性  易感者以儿童为主,在发展中国家,5岁以下儿童受感染者超过90%。但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,感染发病年龄亦可推迟。
    4.流行特征  常呈散发性发病,全年均可发病,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。感染后可获得同型病毒较持久的免疫力。较常见血清型为6、9、11与30型。在英国1978年头34周内共发生449例埃可11型病毒感染,超过以往8年任何一年的总病例数。其中51%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(主要为无菌性脑膜炎),33%为发热或呼吸道疾患,10%为胃肠道疾患,以及13例流行性胸痛。共死亡10例,皆为5岁以下儿童,包括5例新生儿。

病因

病因:埃可病毒属于微小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一个亚类,形态结构和理化特性与脊髓灰质炎和柯萨奇病毒相似。因为1和8型抗原性相同,10型已归入呼肠孤病毒(reovirus),28型已归入鼻病毒,34型是柯萨奇A24病毒的变种,因此埃可病毒已从原来34个血清型重新分为30个血清型。各型之间存在着交叉免疫反应。有14个型的埃可病毒可凝集人O型红细胞,故可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加以区分。现已证实并非所有埃可病毒都对动物无致病性,如有些埃可病毒能引起猴子的脊髓灰质炎,埃可9型病毒对新生小白鼠可引起感染。
    虽然大多数埃可病毒可在猴肾细胞中生长,但相当一部分血清型的病毒在人组织细胞培养中生长更佳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与柯萨奇病毒感染基本相同,但其侵犯器官则有所侧重,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,呼吸道感染也多见。在世界卫生组织1967~1974年8年综合报道中,56%的致肠细胞病变人孤儿病毒感染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(脑膜炎为主),埃可4、6、9、30型病毒尤为常见,分别为81%、63%、68%与83%。在埃可1、11、13与22型病毒感染中,25%与呼吸道感染有关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
    1.无菌性脑膜炎  是最常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。除埃可24、26、29和32型病毒外均可引起脑膜炎,病程一般为7~10天。以埃可4、6、9、11、16和30型病毒为最常见,既可引起散发性发病,也可引起暴发流行。埃可2~7、11、14~19、25、30、31和33型病毒曾从脑脊液或其他肠道外来源被分离出。
    2.脑炎  埃可2~4、6、7、9、11、14、16、18、19和30型病毒均可引起脑炎症状类似于乙型脑炎,以6、9两型为最常见。其中2、6、9、17和19型曾从脑脊液或其他肠道外来源分离。
    3.瘫痪性疾患  埃可1~4、6、7、9、11、14、16、18、19、30型病毒皆可引起类似于脊髓灰质炎的瘫痪性疾患,但肌肉瘫痪程度较轻,恢复快而完全。其中4、6、9、11、16、19、30型曾从脑脊液或其他肠道外来源分离。
    4.出疹性发热  埃可病毒是引起出疹性发热主要的病原。皮疹的发病原理还未明了,尚未有报告从斑丘疹和瘀斑中分离出病毒。因此还不清楚是病毒本身所引起或由免疫机制所致。目前诊断主要依靠从疱疹、血液、粪便或咽部分泌物中分离病毒。
    肠道病毒性皮疹可作为埃可病毒在人群中流行的标志。由于容易和一些重要的发疹性传染病相混淆而需要加以鉴别。因此,可按其模拟的疾病而分类。
    (1)风疹或麻疹样皮疹:埃可9型病毒是最常见与风疹样皮疹相关的病毒,表现为细小的斑丘疹,在夏季流行。皮疹特征为与发热同时出现,首先发生于面部(所有病例),然后蔓延到颈部(75%),胸部(64%)和四肢(56%)。疹子数量极多,粉红色,直径1~3mm,不痒不脱屑,与风疹极为相似。埃可2、4、11、19和25型病毒也曾引起多个小型暴发流行。
    (2)蔷薇疹样皮疹:埃可16型病毒所引起蔷薇疹样皮疹特征不在于外表,而在于出现时间。这种皮疹要到热退以后才出现。一般体温在38~39℃之间,持续24~36h,退热后即出现稀疏、不痒的、粉红色斑疹和丘疹,直径0.5~1.5mm,先发生在颜和上胸部,四肢较少见。皮疹持续1~5天后消退。出疹时间并非固定不变,由埃可16型病毒引起的皮疹也可与发热同时出现。埃可11、15型病毒也可引起类似临床表现。
    (3)疱疹样皮疹:埃可11型病毒可引起全身性疱疹样皮疹,除具有手、足、口腔病特征外,疱疹分批出现于头部、躯干和四肢,不发展成脓疱,也不结痂。可发生于免疫抑制的成年人。此外,曾有埃可6型病毒可引起类似于带状疱疹的皮疹,并从大疱中分离出该病毒的报道。
    (4)瘀点样皮疹和其他皮肤表现:埃可9型病毒可引起瘀点和瘀斑,并容易和流行性脑膜炎相混淆,特别当无菌性脑膜炎同时存在时。
    5.急性胃肠炎  许多埃可病毒,特别是11、18、22以及1、3、6、9、14、19型,可引起小儿急性胃肠炎。表现为疲乏与腹泻,水样便,24h后有寒战、呕吐、腹痛和肌痛,48h内可有发热。大便稀薄带水,呈黄色或黄绿色,混有小量黏液,偶尔带血,每日排便5~6次至10余次不等,临床上一般不出现脱水症状,于48h内迅速恢复,仅个别患儿的病情较严重,出现脱水、酸中毒等症状。在咽洗液、血及粪内可分离出病毒,但排毒时间大多短暂(不超过36h)。
    6.呼吸道感染  埃可4、7、20和25型病毒可引起流感样疾病的流行,19、20型病毒在儿童中可引起肺炎,9型病毒在成人中可引起支气管肺炎。
    7.心肌炎与心包炎  埃可1、4、6、8、9、14、19、22、25、30型病毒都可引起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。
    8.流行性胸痛  可由埃可6、9、25~32型病毒引起。
    9.非特异性发热  可由埃可1~8、11~34型病毒引起。
    10.发生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和其他免疫抑制患者的慢性脑膜脑炎  在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中,肠道病毒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、消化道和骨骼肌的迁延性,甚至致命的感染。
    11.其他  埃可4、9型病毒可引起肝炎,9型亦可引起睾丸炎;埃可4、9、16、20型病毒可引起淋巴结炎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并发症可见胃肠炎、心肌炎、间质性肺炎、急性脊髓神经根炎、呼吸麻痹等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   1.病毒分离  大多数埃可病毒可用猴肾细胞培养分离,如加用人胚肺细胞株W1~38则效果更好。
    2.血清学检查  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升高4倍有诊断价值,中和实验是最常使用的病毒鉴定方法,部分血清型如3、6、7、11~15、19~21、24、29型可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诊断。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RNA是快速敏感的方法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引起肺炎者,肺部透视可见异常改变。

诊断

诊断:
    1.流行病学资料  夏秋季流行,以小儿居多,家庭中多人发病等有参考意义。有近期内在本地流行的资料在诊断上尤有价值。
    2.临床特征  一些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,如无菌性脑膜炎、出疹性发热等对协助诊断有价值。
    3.病毒学和血清学检查  病毒分离可采用血液、脑脊液、疱疹液等接种于猴肾或人胚肺细胞。仅在患者的粪便或咽部中分离出埃可病毒时,需结合血清学检查进行判定,因健康人群的肠道内也常有此类病毒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
    1.风疹  主要发生于婴儿,其特征为耳、枕骨下淋巴结肿大,有压痛。而致肠细胞病变人孤儿病毒感染 为夏季发病、无瘙痒、也无颈后和耳后淋巴结肿大。
    2.轮状病毒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  轮状病毒性腹泻好发于秋冬季,它与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脱水症状均较明显。致肠细胞病变人孤儿病毒感染 多见于婴儿,腹泻为主要症状,一般不出现脱水症状,确诊要依赖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。

治疗

治疗:目前尚未有特效治疗,主要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。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严重感染可能有效,婴幼儿腹泻也有导致脱水及酸中毒的可能,须酌情给予输液治疗。

预后

预后: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者外,一般预后良好,恢复完全而罕见有后遗症。

预防

预防:同柯萨奇病毒感染,现无疫苗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